城北市府圈

5千以下

户型

更多

排序

  • 现房

  • 在售

  • 品牌开发商

  • 热门楼盘

  • 日照模拟

  • VR看房

广信区
查看区域买房参考
8.5
“本市排名 NO.2
人口
行情
交通
配套
广信区辖3街道办事处、11镇、10乡,2022年广信区户籍人口74.8万人。有畲族、土家族等12个少数民族。 对比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广信区人口增长约4万,大于全市各区域人口净迁入均值,人口吸引力不容小觑。 广信区地域面积在全市排名第四,为上饶市中心城区面积排名NO.1,由旭日街道、煌固镇、华坛山镇、石人乡、石狮乡、清水乡、湖村乡、应家乡、五府山镇、铁山乡、田墩镇、罗桥街道、皂头镇等等多个乡镇组成,同时也是上饶市重要的经济区。 旭日街道 旭日东升之义。 曾用名:城镇公社、旭日公社、旭日镇 沿革:建国初分属焦石、罗桥、槠溪乡,1958年分属跃进(次年改为董团)、猛进(次年改为罗桥)公社,1980年春,划董团公社的旭日、前山(原名田墩)大队和罗桥公社的桥下大队成立城镇公社。1982年取旭日东升之义改名旭日公社,1984年7月改为旭日镇,2006年正式定名为旭日街道。 华坛山镇 因漫山遍野开满奇花,形似花坛而得名。 曾用名:和济乡、华坛山公社、华坛山综合垦殖场、华坛山乡 沿革:以当时村民传说的一山名——“花坛山”而命名。1957年冬建场,新中国成立前为和济、望仙、郑坊乡地;建国初属郑坊区地;1968年,改为华坛山公社;1972年恢复华坛山垦殖场;1985年4月18日,设立华坛山乡;1995年12月12日,撤乡设镇。 郑坊镇 元末,河南开封府郑姓建村,以郑姓牌坊(毁于1956年)得名。 曾用名:郑家坊,郑坊区、高峰公社、郑坊乡 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属第三区郑坊乡,1950年属郑坊区,1958年成立高峰(次年改为郑坊)公社,1968年并入华坛山公社,1972年析出设立郑坊乡。2001年10月22日,撤乡设镇。 石人乡 以灵山石人峰得名。 曾用名:石人区、火箭公社、石人乡 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属第三区石人乡,1950年属郑坊区;1952年属石人区;1958年成立火箭(次年改苏桥)公社;1982年改今名。 湖村乡 在茗洋湖水口建村得名 曾用名:茶园、湖村区、先锋公社、湖村公社、湖村乡 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属第二区茶园、茗洋乡;1950年属茗洋乡;1952年隶湖村区,1958名成立先锋(次年改为湖村)公社;1961年分为湖村、碧霞两个公社,1964年合并为湖村公社;2003年10月21日,撤茗洋乡并入湖村乡。 清水乡 清康熙年间(1662—1722)福建吕姓建村,以村中有塘,泉水清澈而名。 曾用名:横山区、红灯公社、清水公社、清水乡 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属第二区清水乡;1950年属皇固区固区;1952年属横山区;1958年成立红灯(次年改为清水)公社,1972年设立清水乡。 煌固镇 相传,唐懿宗皇帝曾由此经过,遂称皇固。 曾用名:皇固、灯塔公社、八都 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属第二区皇固乡;1952年属皇固区固区;1956年分属八都、皇固、黄塘乡;1958年成立灯塔(次年改为八都)公社;1961年至1964年曾分属八都、黄墉两个公社;1982年改今名。 枫岭头镇 福建沙县王姓迁此,以地处多枫树的山岭前而命名 曾用名:纸坊、太平乡、枫岭头公社、枫岭头乡、枫岭头镇 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分属第一区罗桥、纸坊、太平乡和第二区清水乡;1950年分属坑口、皇固区固区;1958年成立前进(次年改为枫岭头)公社;1961年分为枫岭头、王家店两个公社;1964年合并为枫岭头公社;1972年设立枫岭头乡;1995年12月12日,撤乡设镇。 罗桥街道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八角亭卢姓建石桥于此,福建罗姓族人依桥建村,合称罗桥 曾用名:吉阳乡、猛进公社、文家公社、罗桥公社、旭日街道罗桥村、罗桥街道 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属第一区罗桥乡、第四区吉阳乡;1950年分属坑口、皇固区固区;1952年属横山区;1958年成立猛进(次年改为文家)公社;1961年改名罗桥公社,1968年并入枫岭头公社;1972年析出恢复罗桥公社后改为罗桥乡;2001年12月3日,撤乡并入旭日镇;2006年4月析出改罗桥街道办事处。 石狮乡 清乾隆年间(1736—1795)邑内灵溪大山坞杨姓始居,以村旁巨石似狮而名。 曾用名:三都、民锋公社、三都公社,石狮乡 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属第四区吉阳乡;建国初分属皇固区固区石狮、让里、三都、吉阳等乡;1958年成立民锋(次年改为三都)公社;1968年并入八都公社;1972年析出恢复三都公社后改为石狮乡;2001年12月3日,撤销姚坪乡划入石狮乡。 望仙乡 三国战乱,胡昭携家眷从河南洛阳来到灵山,将妻子和第三个儿子安顿在现在的望仙乡大济村,便只身上山到灵山钹谷峰修炼。妻儿垒石成台,每月初一、十五祭拜天地,祈盼胡昭平安和两个失散的儿子归来,此台被称“望亲台”。胡昭登仙后,“望亲台”被尊称“望仙台”,当地便被称作“望仙”。清康熙年间(1662—1722)德兴县暖水祝姓在此建村。 曾用名:望仙、红星、望仙公社、高南峰 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属第三区望仙乡。1950年属茗洋区,1952年属石人区,1958年成立红星(次年改为望仙)公社。1966年以处灵山之上、下南峰间改名高南峰林场;1968年并入苏桥公社,1972年由苏桥公社析出,名高南峰公社;1989年定名望仙乡。 茶亭镇 地处古时驿道,设有凉亭。清康熙年间(1662—1722)浙江毛姓迁此卖茶为业,故名。 曾用名:尚义、纸坊、红旗公社、和平公社、茶亭公社、茶亭乡 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属第一区尚义、纸坊乡,建国初隶属尊桥区;1958年分属红旗(次年改为皂头)、和平(次年改昆山)公社;1961年分属昆山、茶亭、湖墩公社;1965年至196年先后合并为茶亭公社。1984年设立茶亭乡,1995年12月12日撤乡改镇。 尊桥乡 明天启年间(1621—1627),福建南安县王姓始居于此,以针工为业,筹资建石桥,名“针工桥”,后谐音成“丁公桥”、“尊公桥”。石桥几经修缮,至今保存完好。 曾用名:针工桥、丁公桥、尊公桥、赵家乡、尊桥公社 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属第五区赵家乡。建国初属尊桥区。1952年设尊桥、周坞、广家、骆村、岛山、冯家乡。1958年属红旗(次年为改皂头)公社。1961年析出尊桥、岛山两个公社;1964年合并为尊桥公社。1968年复并属皂头公社,1972年恢复尊桥公社;1984年后沿用今名。 皂头镇 古时为漕运(皇粮运输)埠头,故名漕头。清乾隆年间(1736—1795)安徽歙县赵姓迁此,演化成“赵头”;因妇女常采撷河边“皂荚树”浣衣,后逐渐演化成“皂头”。 曾用名:漕头、赵家乡、皂头区、红旗公社、皂头乡 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属第五区赵家乡,建国初分属尊桥、应家区;1952年属皂头区;1958年成立红旗(次年改为皂头)公社;1984年后设皂头乡;1995年12月12日,撤乡设镇,2001年10月22日,撤高泉乡并入皂头镇。 应家乡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南丰县应姓在此建村,因地处县南山区出入要道,故名“应家口”,古时境内有小街沿丁溪河成规则块状分布,是农贸产品集散地。 曾用名:丁溪畈、应家口、应家公社 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属第五区,建国初设应家区;1957年撤应家区划入四十八区管辖;1958年成立幸福(次年改为应家)公社;1984年改为应家乡,沿用至今。 黄沙岭乡 因境内土壤是山地黄壤,成根系状分布的水网在境内汇集后流入西南边的泸溪,常年冲刷着黄壤,沙呈黄色,故名“黄沙”。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写的就是当年黄沙古道边的景象。明嘉靖年间(1522—1566),开始形成片村,以黄沙岭得名。 曾用名:旗杆底、黄沙公社、黄沙乡 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属第五区,建国初为应家区黄沙乡;1956年属四十八区;1958年属上游(次年改上泸)公社;1961年成立黄沙公社;1968年并入上泸公社;1978年析出恢复黄沙公社;1984年更名黄沙岭乡,并沿用至今。 上泸镇 因地处泸溪上游河谷平畈得名。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安徽徽州余姓在此建村,是历史较长的自然集镇。旧时泸溪通航,此地历为县南著名的商贸市场。 曾用名:泸溪埠、上泸畈、上游公社、上泸公社、上泸乡 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属第五区,建国初为甘溪区上泸乡;1952年属上泸区;1957年属四十八区;1958年成立上游(次年改为上泸)公社;1961年分上泸、苎圳公社;1964年仍合并为上泸公社;1984年后设上泸乡;1991年6月5日,撤乡设镇。 田墩镇 清乾隆年间(1756—1786),福建江姓在此建村于田畈土墩上,故名“田墩”。 曾用名:田墩、三峰公社、田墩公社、田墩乡 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属第六区,建国初属铁山区;1953年属花厅区;1958年成立三峰(次上改为田墩)公社;1984年设田墩乡,1991年6月5日,撤乡设镇;2006年1月20日,撤销黄市乡并入田墩镇。 花厅镇 北宋末年,福建永春县姚姓迁此建村。据徐氏后人所述,徐元杰出生于花厅镇,4岁时迁居煌固镇。理宗绍定五年(1232)进士。为感徐母恩情,徐元杰特命人将自小学习成长的旧房修饰一新,并拟在出生地建一所“状元府”,名曰“华厅”,后因故未建成,但“华厅”之名保留,后渐成“花厅”。 曾用名:花厅、花金、花厅公社、花厅乡、早梨之乡 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属第六区花厅乡,建国初属铁山区;1952的分属花厅区花厅、枫岭乡;1958成立花金(次年改为花厅)公社;1984年后设花厅乡;1997年1月14日,撤乡设镇;2001年12月3日,撤销前程乡并入花厅镇。 四十八镇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安徽歙县叶姓在此建村,名曰“鄱阳畈”。明清时期,广信府(上饶县)以府城为中心,以循环圈的形式将全县分为七十个“都”(如同现在的城市外环),县城周边最近的为“一都”(现在的沙溪。石狮属“三都”、煌固属“八都”),鄱阳畈被划为“四十八都”,“四十八”便被沿用了下来。 曾用名:鄱阳畈、四十八都、鄱阳公社、四十八公社、四十八乡 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属第六区鸟桥乡,建国初先后分为甘溪、铁山、四十八区;1958年成立东风(次年改为鄱阳)公社;1960年分为四十八、鲤洋公社;1964年合并为四十八公社;1984年后设四十八乡;1995年12月12日,撤乡设镇。 铁山乡 因地处碧溪河畔,曾一度被称丁溪山。明崇祯年间(1628—1644)九江陈姓始居,名陈家畈;清顺治年间(1644—1661)曾冶铁,而名铁山。 曾用名:丁溪山、陈家畈、铁山区、铁山公社 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属第六区铁山乡,建国初属铁山区;1958年属东风(次年改为鄱阳)公社;1961年成立铁山公社;1968年并入四十八公社;1972年恢复铁山公社;1984年后设铁山乡,沿用至今。 五府山镇 五府山上的五府岗为上饶县的最高峰。因其在月明风清之夜,临岗远眺,旧制的江西“广信府”、“饶州府”,浙江“衢州府”,福建“建宁府”、“延平府”等五府万家灯火尽收眼底,五府山因此而得名。 曾用名:五福山、五虎山、五府岗五府山垦殖场 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分属甘溪、铁山乡;建国初属甘溪区;1957年12月建立垦殖场(正县级),1998年8月5日,五府山垦殖场改制设立五府山镇和高洲乡;2003年10月21日,撤高洲乡并入五府山镇。 https://map.baidu.com/search/%E5%B9%BF%E4%BF%A1%E5%8C%BA/@13126504.50752171,3285386.279725169,10.82z?querytype=s&da_src=shareurl&wd=%E5%B9%BF%E4%BF%A1%E5%8C%BA&c=364&src=0&pn=0&sug=0&l=12&b=(13089372.792870756,3266668.122050806;13171053.618860628,3305891.9353646915)&from=webmap&biz_forward=%7B%22scaler%22:1,%22styles%22:%22pl%22%7D&device_ratio=1

猜你喜欢

加载中...

周边房产
>
商业地产
>


上饶房产网 ,提供上饶楼盘信息,包括上饶新开楼盘,在售楼盘,新房开盘等。安居客上饶新房房产信息网,让您了解楼盘最新动态。: 上饶房价上饶开发商上饶物业公司上饶楼盘大全上饶新房网上饶楼盘点评榜单